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国家正部级高官,竟然突然死在狭小的地下管道里,而这一个地区,竟然是公安部机关大院的地下,意外身亡的,还是公安部部长。

  这并非杜撰的故事,而是发生在1973年的一桩真实案件,意外身亡的,就是时任公安部部长的李震。

  消息传开后,立刻引起了轩然,众人对于李震的死亡真相争论不休,周总理更是直接下令彻查死因,可是当真相揭开的那一刻,许多人依旧无法接受。

  1973年10月22日,本来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日子,可是对于公安部机关大院来说,却非比寻常。在大院生活区东南方向的一个地下热力管道内,本来昏暗沉闷的空间,此刻却在手电筒的照射下,明亮无比。

  顺着光线望去,就看到李震将军的遗体呈半跪姿态,倾斜着的身体上方有一根粗麻绳从管道上方悬挂下来,紧紧地勒在他的脖子处。

  法医经过检查后给出具体的死亡时间是21日深夜至22日凌晨时分,属于窒息身亡。同时在李震的衣服口袋里找到大量的安眠药。案发第一现场,整个管道里只有一个人的脚印,而且在管道里留有往返的痕迹,检查后确认都是李震的。

  公安部部长忽然离奇死在在公安部大院的管道里,在逻辑上就不合常理。是谁能瞒天过海地对一个正部级高官进行悄无声息的谋杀,然后对现场进行伪装,试图转移办案人员的注意力,作案动机又是什么呢?

  如果是自杀,周围的人就觉得更不可能了。李震的家庭与事业都很顺利,印象中没有与人结仇,究竟是什么问题造成他自杀呢?

  这件事引起了众人的争议,一部分人认为谋杀的可能性比较高。毕竟公安部部长这个职位是有风险的,作案人也知道谋杀一个重要官员是要付出多大的代价的。而另一部人从现场的迹象来判断,认为李震死于自杀的可能性更大。

  李震是我国第三任公安部部长,在他之前,先后由罗瑞卿与谢富治担任该职位。后因谢富治患病,时任副部长的李震,开始主持公安部工作,并在谢富治病逝后,升任公安部部长。

  对此,毛主席是十分支持的,主席曾评价李震说:“他参加革命多年,组织协调能力和政治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善于团结和调动身边的积极性,由他来领导公安部最恰当不过了。”

  周总理也属意李震来领导公安部,毕竟公安部部长的位置很重要,如此重要的领导岗位,由当时的公安部副部长李震来担任是顺理成章的事。

  1914年,李震出生于河北藁城,虽然家境普通,父母却极为重视他的教育问题。自幼聪慧的李震,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后来成功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的他,投笔从戎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之后加入八路军,从教导团指导员做起,主管政治工作。

  李震随红军部队在艰苦战斗中,一路成长为第二野战军第12军的副政委,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李震加入志愿军并凯旋归来。

  1955年,党中央对革命战争中有功的进行表彰,对革命英雄们举行授衔仪式。李震被授予少将军衔,表彰他对革命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

  授衔仪式结束后,党中央正是用人之时,一纸调令将李震调往任职,担任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等要职。

  1966年9月,李震离开了工作多年的东北,被调往北京公安部担任副部长一职。由于此时正逢国内特殊时期,因此公安部的工作处于半瘫痪的阶段。

  李震发挥了多年来在部队上当政委的管理和协调才能,提出了不少可行的建议和思路,做好干部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带头表率,逐渐开始恢复公安部有序的工作。

  因此在谢富治病逝后,李震接过了公安部部长这一重担,并且在接到任命的第一时间,他立即召开了相关会议,开始部署与安排接下来的工作。这让公安部的整体作风都为之一清,工作效率大幅度的提升,还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表扬。

  李震死亡的第二天,10月22日正好是周一,是正常的上班时间,坐在会议室等待开会的曾威、于桑、刘复之等人久等不见李震部长来主持会议,也没接到取消会议的通知。

  一听报案内容,大家心中都有不好的预感,立马赶到事发现场。卫生部部长刘湘屏等人都不敢相信自身的眼睛,反应过来后,第一时间认定李震是死于他杀。

  李震的遗体放置在公安部礼堂的一间小会议室中,根据李震致命处的勒痕,案发现场的证据指向,都表明没有外力因素,只有李震自己一人。

  周总理收到消息后,在10月22日下午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并点名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业务组副组长出席。

  收到通知后有点纳闷,周总理召开会议的时间打破了平时的规律,是否有啥状况发生呢?他的直觉很快得到验证,真的出事了,还是重大事件,这让他不得不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

  会议特别指定为案件调查组主要负责人,于桑为组长,、吴德等协助。周总理点名要来参与这次的案件调查,是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决定的。

  让来负责此案,一是因为他之前与公安部的工作并无接触,不会在破案时出现先入为主之感,而且他办事稳重,有自己的主见,不会轻易地被人左右;二则是因为李震的身份以及出事地点特殊,公安部内部并不能完全排除嫌疑。

  于桑奉命调查,抽调的人员都是公安部刑侦经验极为丰富的专家,他们结合法医给出的死亡时间和现场勘查的结果,得出李震死亡的原因是自杀。

  25日晚,于桑将初步结果在会议上汇报出来,会议室里哗的一声炸了,大部分人都不认可这个结果。尤其刘湘屏最不能接受这个结论,她坚定地认为谋杀的可能性最大。

  因为李震平时表现得太正常,前一天还正常主持工作、传达工作指令、下发日常任务,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至少朝夕相处的同事都没发现他身上有何异常之处。

  面对于桑给出的结论,大部分都不愿意相信,而且开始怀疑身为公安部副部长的于桑与其他有关人员想要草率结案。不得已,周总理为保护于桑和刘复之,下令让人将其撤职,将他们单独管制起来。

  既然是“他杀”那么杀李震的动机是什么?凡事都讲究因果关系,是“他杀”就得提交证据。在这个特殊时期,假如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摆出来,是难以平息这些老的质疑和愤怒的。

  可是一番排除法查下来,调查组并没找到有作案动机的人,也没有查到可疑之人,案件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政治局和公安部都对李震的死亡有严重的分歧 ,也知道只有深入调查后才有发言权,眼下只有亲自去现场调查,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

  案发现场遗体周围的脚印显示,当时管道井中只有李震一个人,看出来,这个脚印来来走得很凌乱,显示出李震死前曾反复纠结过。

  另外,通过对李震脖子上的粗麻绳做指纹鉴定后证明,上面只有李震的指纹,并无第二人的指纹。同时在他的办公室找到了相同的粗麻绳,与案发现场的粗麻绳一致,有一把剪刀,上面的指纹也是同一人所有。

  在外围调查当天发生的情况,秘书如实提供李震当晚的活动轨迹。李震先在办公的地方看了一会儿报纸,之后就说要回家休息,看着挺正常的,跟平时没什么不同。

  办公厅主任席国光是最后一个见到李震的人,他回忆两人在5号楼小谈了一会儿,李震的语气和态度都很正常,没有异样。

  另一个关键证据是安眠药,案发前,李震亲自去卫生所开了一瓶安眠药,与案发现场遗留的安眠药成分、药名一模一样。

  周总理听完调查汇报,内心是相信的,但长期的政治斗争经验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告诉他,仅仅是这样的结论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

  案件的调查主线和副线都很清晰了,但是李震的自杀动机还是一团谜。周总理开始思索如何让政治局的人信服?

  尸体解剖是调查的最后一步,只有解剖才能知道李震身亡的最终原因。为此,总理特意请来了一批专业的法医和医学专家,请他们对李震的遗体进行解刨,查出死因。

  解剖的结果指出,李震所购买的安眠药与他身体内、还有现场残留的安眠药成分一致,并且从其死亡时间与直接致死原因来看,都表明李震是自杀身亡。

  这样的结果让刘湘屏等人仍然不能接受,他们还是坚持认为李震死于他杀。耐心地解释整个调查过程,并反问刘湘屏是否有“他杀”的证据可以论证?刘湘屏等人只能沉默不语。

  案件发生3个多月,最后将“他杀”的观点全盘否定,此案可以盖棺定论了。调查结束后,受到审查牵连的才被放了出来,于桑和刘复之先后获得自由,恢复原职。

  根据中央的指示,让专案组对“他杀”和“自杀”的分歧点,分别做多元化的分析与论证,统一结论为:系自杀,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直到结束、反革命集团势力被清除后,中央才正式公布李震是自杀身亡。

  1977年3月,公安部在结案调查中写明:李震在谢富治手下工作期间,错误参与等反革命集团的阴谋活动。在出事后,他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无颜面对党和组织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也做不到投案自首,思前想后,最后挣扎地选择了自杀。

  李震案之后的开展,跟着时间的推移,早已超出了其案件本身的意义,从整个调查过程中,旁观者甚至可以发现,这是那个特殊时期政治斗争越发激烈的一个缩影。如何提交令人信服的结论,是让周总理左右为难的地方,他只能下令严查,避免内部矛盾激化。

  而等领导人仔细地走访与反复地调查研究,最后顶着所有人的质疑,坚持“自杀”结案的实事求是精神,也令人敬佩不已。事到如今,李震究竟为何自杀,是否如公安部结案报告中所写的那样走上了绝路,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有多少的猜测,至少在没有经过实际调查且提交有力证据的前提下,那些五花八门的猜测,都应该告一段落了。

  《文革期间“李震之死”轰动一时,总理指示不要动》《中国人物传记》第250期

相关产品